
当国学经典在时代浪潮中流转,当易学智慧寻求当代传承的注脚,生于燕赵大地的王希光,以少年时的好奇为引,以半生的坚守为犁,在传统国学的沃土上默默耕耘。他用四十余载光阴,从地摊寻书的求知者,到业内认可的研习者,再到权威认证的传承者,一步一个脚印,诠释着“以笃行守初心,以热爱传文脉”的人生信条,成为燕赵大地上国学传承的坚定行者。

1960年,王希光降生在河北省大城县的寻常人家,燕赵大地厚重的文化底蕴,悄然浸润着他的成长。自记事起,他便对国学典籍中那些晦涩却神秘的文字格外着迷——或许是《易经》里的卦象符号,或许是古籍中暗藏的处世智慧,这份对未知的好奇,如同一颗种子,在他心底扎下了根。
中学时代,获取国学书籍并非易事。每逢课余,王希光总会绕到街角的地摊前,在堆积的旧书中细细翻找——哪怕是封面磨损、字迹模糊的残本,只要与国学相关,他便视若珍宝。书中的文字艰深难懂,他便逐字查阅工具书,逐句反复揣摩,常常一读就是大半夜。那时的他,虽只摸到国学的“门槛”,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在自学的路上从未止步,这份对传统文化的赤诚,成了他日后深耕的起点。

2005年的那个春天,成了王希光国学之路的重要拐点。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深耕国学领域的良师,当听闻有“54生物信息预测工程第98期面授学习班”时,他毫不犹豫报名参加。走进课堂的那一刻,他终于告别了此前零散自学的迷 ——老师的系统讲解,同学间的交流探讨,让他对易学的认知从“碎片”走向“整体”,那些曾经晦涩的理论,渐渐变得清晰可触。
这次学习,如同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系统研习易学的大门。此后数年,他始终保持着“求学若渴”的状态:2012年,为学奇门遁甲,他专程奔赴石家庄,坐在张志春老师的课堂上,认真记录每一个知识点;2015年,为探究《神奇金口诀》的奥秘,他又踏上前往西安的列车,在面授班中与同好切磋实践。每一次远行,都是一次知识的充电;每一次听课,都是一次认知的升级,他的国学知识体系,也在一次次求学中逐渐丰盈、扎实。


时光流转至2022年,王希光学习的脚步依旧轻快。他深知,国学传承既要守正,也要创新,于是多次前往江苏徐州,参与《玄易汉数预测学》面授班,在传统理论中探寻与现代生活的联结;同时,他打破“线下学习”的局限,主动走进网络国学课堂,跟着年轻讲师学习新的解读视角,用手机记录知识点,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学习方式巧妙融合。
这份“活到老、学到老”的坚持,让他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也渐渐获得了业内的认可。2023年,这份积累终于迎来了回响:在中华传统文化蓬莱易学论坛年会上,他获评“中华传统文化应用楷模”,这是对他多年实践的肯定;同年10月,他参加国家级专业技能人才培训,收获国学文化传承师高级、建筑环境策划师高级两项荣誉证书,用专业资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2025年,王希光的国学传承之路再添新彩。4月,凭借在国学领域的深耕与对文化推广的热忱,他被特聘为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这份新身份让他得以站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参与国学课程研发、文化普及活动,为国学传承注入新的力量;7月,他荣登《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板块,其事迹被专题报道,权威媒体的报道,让更多人看到了这位燕赵赤子对国学的坚守;9月13日,在2025中华传统文化蓬莱易学论坛中,他凭借在国学传承领域的多年实践与突出贡献,荣获“中华传统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这份荣誉,既是对他过往坚守的肯定,更成为他深耕国学传播的新动力。


国学如长河,奔流不息;传承如摆渡,需有人躬身。王希光的半生,恰是一场与国学的 “双向奔赴”——他从国学中汲取智慧,又用行动守护国学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