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书法作品多次随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飞上太空

2025-09-23
来源:

9.27宣传置顶图.png

提到丁嘉耕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也可能您早已在不经意间看过他的书法作品。他书写的“和为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一幅幅彰显人生哲理的书法佳作,曾在北京31个地铁站持续展出15个月,还在北京西三环中央电视塔东侧以及风景如画的昆玉河畔展示7年之久。这些作品就像流动的文化使者,向人们传递着书法艺术的魅力,被许多人亲切地誉为“中国首都的文化风景”。前不久,记者采访了著名书法家丁嘉耕,他向记者谈起举办“书法地铁展”的创意。

资料照片:丁嘉耕的军装照


走进丁嘉耕的工作室,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沁人心脾。谈起从儿时起学习书法的经历,丁嘉耕说,自己最初对书法的喜爱源自家庭环境的熏陶。那时候,他从稚嫩的描红开始,一笔一画地临摹,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横竖撇捺渐渐地有了些筋骨和神韵,他对书法的兴趣也变得愈发浓烈。


满腔热忱从军报国

怀着满腔报国热忱,丁嘉耕戴着大红花高高兴兴地入伍了。可是,就在赶往部队的路上,坐船出海的经历,却给他来了一个下马威。当时由于剧烈的晕船反应,他在船上吐得昏天黑地。熬过了海上颠簸的考验之后,他终于登上了自己军旅生涯的第一站——大陈岛。那时的大陈岛还很荒凉,物资匮乏,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丁嘉耕回忆说,自己凭着吃苦耐劳的韧劲,用最短的时间适应了海岛上的工作、生活。

这位训练不喊苦、干活不惜力,有文化并且谦虚上进的年轻战士,很快便得到部队首长和战友们的一致认可。凭借出色的表现,丁嘉耕荣立了军旅生涯中第一个三等功。入伍第二年,他就被破格提拔为干部,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丁嘉耕被调往军分区成为一名新闻干事,在那段时间里,他加班加点收集素材、用心用情写稿,把部队的新闻宣传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单调的海岛训练和生活中,丁嘉耕还以其敏锐的眼光和细腻的观察力,进行文学创作。紧张的训练之余,他喜欢观察、发掘战友们身上的闪光点,把那些平凡但感人的事迹写成一篇篇鲜活的小故事、小散文。与此同时,他还独辟蹊径,从海洋生物的游弋姿态中参悟书法之道,从而让他的书法作品也别具一格。

丁嘉耕



挥汗如雨研习书

丁嘉耕在东海前哨度过了13个春秋,从一名普通守岛战士成长为舰艇指导员。在此期间,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工作多么繁忙,他都一直坚守着对书法的热爱。午休时间烈日当空,丁嘉耕独自在甲板上挥汗如雨苦练书法,海上紫外线强,皮肤经常被晒伤,洗澡时就会一层层脱皮,因此他被战友们戏称为“金蝉脱壳”。台风来袭时,大家上岛住进坑道,一盏马灯下,丁嘉耕挥毫泼墨,用唐诗、宋词、汉赋和伟人名句辞章,来慰藉官兵们的心灵。

丁嘉耕饱含深情地说,当年自己之所以能在书法研习的道路上坚持下去,是母亲用爱和期望为他撑起了一片天。在丁嘉耕的家里,珍藏着一方端砚,那是他入伍时母亲赠予的礼物。时隔多年,丁嘉耕依然清晰地记着参军出发那天的情形:一大早母亲特意从镇上赶到新兵集结地送行,将一件里三层、外三层仔细包裹的物件郑重地交到儿子手中。

资料照片:丁嘉耕与母亲的合影

丁嘉耕回忆说,从母亲送给他砚台那天起,这方端砚就成为他最珍视的“战友”,陪伴他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这几十年来,经历了10余次工作调动,每次搬家,他都要用软布把砚台层层包裹,小心翼翼安置在行囊最稳妥的位置。平日里,每当展纸研墨时,他总会不自觉地放轻动作,那蘸墨的瞬间和每一笔落下,都凝聚着对母亲这份馈赠的无限珍惜。

经过40多年的潜心钻研,丁嘉耕的书法艺术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笔法严谨且不失灵动,结体自然洒脱,章法布局更是跌宕多姿、气象万千。采访中谈起平时干工作与练书法如何平衡时,丁嘉耕感慨地说,这么多年他有着严格的自我要求,始终坚持工作时间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当日事必须当日做完,但工作之余,他把业余时光几乎全部倾注于书法研习。如今,他依然在继续跋涉,努力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